許多廠商都開始通過與一些爆款IP聯名推出定制版,或是直接自建IP形象來尋求破圈機會、進而提升產品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
不過,相對于其他生活類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往往單價較高,且復購頻次較低,用戶在購買之前往往有查閱參數對性能進行比較的習慣。那么,有著IP形象的加持,能不能成為影響用戶購買決策的“新參數”呢?
打破固有形象認知
對于一個品牌來說,塑造一個鮮明、強認知性的形象非常重要。
“一提到XX,就想到XX”的認知,能夠幫助品牌在某個領域收獲一批固定用戶,甚至從中轉化為大批粉絲。
不過,這樣的做法也同樣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固有認知”。久而久之,無論這個品牌再做出任何其他令人驚艷的產品,或者是新開產品線路,也難免會被用戶帶上“有色眼鏡”,這個時候,這種“固有認知”,就成了“刻板印象”,對品牌的新品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沖擊。
因此,品牌既需要維護好在老用戶心中的形象,同時也需要新形象來吸納更多新用戶以及年輕群體。
聯名、造IP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案,一方面既不需要改變既往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新的IP還能夠突破固有的年齡、用戶圈層。
甚至一些優秀的IP還能夠通過破圈反過來給品牌附能,就像留給了一代人記憶的《海爾兄弟》之于海爾一樣。
增加產品附加價值
除了對于品牌形象的破圈引流外,一款有著IP加持的產品,也無異于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甚至于一些本身處于中低端定位的產品,在IP聯名定制的加持下能夠顯著提升產品的價值并弱化硬件、技術力所帶來的定位標簽,在產品選購的抉擇中成為一個“硬指標”之一。
更有IP粉可能會因為對IP的熱愛以及中低端產品本身不高的價格而忽略掉使用方面的情況,將有IP加持的消費電子產品也視為“手辦”一類,甚至是帶動粉絲圈層的二次傳播、跟風購買。
因此,從某種情況下來看,IP加持、定制化程度儼然已經成為了一項用戶決策消費電子產品的一項“新參數”。
“新參數”并非“絕對導向”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IP聯名加入,可供粉絲選擇的產品也正在逐漸變多。
而且,由于大多數定制并不“深度”,往往僅僅停留在UI以及外觀貼圖上,也很難重復吸引粉絲買單。
畢竟消費電子產品單價并不便宜,且有使用屬性在其中,很難像手辦一樣一下子展示出很多個來。而且,從消費決策的內驅力來看,IP定制化的加持和真正能夠驅動大多數消費者決策的性能參數相比實屬算不上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參數,更多還是作為一種“可選項”而存在的。
因此,當下的“IP聯名定制”的大浪潮下,并不是只參與就夠。如何能夠做好深度定制、能夠真正解讀好并發揮出IP所涵蓋的文化精神,才真正能夠觸及粉絲群體的消費內驅要素,進而實現產品與品牌的成功跨界破圈。
【潮流家電網版權聲明】:本網站注明轉載的內容均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歡迎提供相關證據,發送郵件至731801816@qq.com,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